1984年6月老山战役:142高地阻击战涌融优配
1984年6月,中越边境的老山战区硝烟弥漫。就在解放军第14军40师119团8连3排在142号高地识破越军女特工排诡计的第三天,盘踞在那拉地区的越军突然对我军控制的那拉诸阵地发动了猛烈的炮火袭击。密集的炮弹如雨点般砸向阵地,掀起阵阵尘土和硝烟。
119团8连3排8班的战士们白天与越军展开了激烈的对峙,夜幕降临时,他们按照部署分散驻守在142高地的各个哨位上。夜色中,越军的炮击仍未停歇,炮弹的爆炸声此起彼伏,照亮了漆黑的夜空。为了压制越军炮火,解放军40师的重炮部队迅速展开反击,同时小口径炮兵部队不断向天空打出照明弹,防止越军步兵趁夜色偷袭。
凌晨3点左右,142高地山顶阵地的哨兵钟虎和薛闻海冒着炮火,不时冲出掩体,借助照明弹的亮光,用望远镜仔细扫视高地周边。突然,钟虎发现西南方向一座无名小山包的山腰处似乎有人影在缓慢移动。尽管那拉地区的植被早已被战火摧毁,山坡上几乎无处藏身,但战场上遍布越军遗弃的尸体和弹坑,加上炮火掀起的尘土,钟虎一时难以确定是否真有活人在活动。
展开剩余78%他立即让薛闻海再次确认。薛闻海顺着钟虎指引的方向仔细观察,却未发现异常,便猜测道:\"会不会是落石撞击导致尸体移动,或者是野狼野狗在啃食尸体?\"钟虎摇头否定:\"不可能,如果是落石撞击,尸体应该是从上往下滑落。但我刚才明明看到一堆尸体聚集在树桩旁,现在却少了几具,而且似乎有活人在尸体堆旁爬行。\"
钟虎提到的可疑山包,正是3排战士王幸华和范竟强的哨位所在。薛闻海不以为意:\"可能是他们在布雷吧?\"由于越军整日的炮击破坏了雷场,夜间修复雷场是常有的事。然而,142高地西南侧的无名山包属于9班防区,由于通讯设备落后,钟虎无法直接联系友邻阵地核实情况,只能向班长苏景舟报告。
苏景舟听完汇报,眉头紧锁。他敏锐地察觉到异常:越军炮击停止已有一段时间,按照他们的作战习惯,炮击后往往会派出步兵偷袭。他判断这很可能是越军特工的渗透行动,于是立即通过步话机向排长李海欣报告。
李海欣是位经验丰富的老兵,对越军特工的偷袭手段了如指掌。考虑到用步话机逐级通知可能延误战机,他当机立断,拿起两个手电筒向9班阵地发出敌军来袭的警示信号。就在他刚发完信号时,三发炮弹呼啸而至涌融优配,在他身边爆炸,险些夺去他的生命。这更让他确信:9班阵地附近至少潜伏着一个班的越军特工,而且很可能是臭名昭著的越军821特工团成员。
越军821特工团隶属于越南305特工师,其成员都是从各部队精选的尖子兵,经过1-3年严格的特种作战训练。这些特工不仅枪法精准,还精通攀爬、泅渡、爆破等技能,能在恶劣环境中长时间潜伏,伺机发动致命一击。面对这样的对手,贸然用机枪扫射只会暴露位置,招致精准打击或炮火覆盖。因此,李海欣果断请求团部对可疑区域实施炮火覆盖。
此时的解放军弹药充足,各种高爆弹、燃烧弹、延时引信弹应有尽有。接到报告后,119团指挥部立即命令迫击炮部队使用燃烧弹对可疑区域进行覆盖射击。顷刻间,142高地西南侧山坡陷入一片火海。随后,越军远程炮火对40师迫击炮阵地展开报复性打击,所幸我军炮兵及时转移,避免了损失。
火海中,隐约可见被烈焰吞噬的人影在挣扎,证实了8班的判断。但两军的炮战并未停歇,119团8连3排的阵地也遭到越军炮火覆盖,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战士们坚守在掩体里。李海欣判断,这次袭击绝非小股特工行动,立即命令各班组提高警惕。
苏景舟迅速调整防御部署,命令全班向山顶掩体集中,7班和9班也重点防守通往山顶的要道。不久,李海欣再次提醒:越军主攻目标很可能是142高地主峰,因为这里地势相对平缓,易于进攻。苏景舟为避免暴露火力点,没有贸然用机枪侦察,而是派钟虎到山脊棱线处监视敌情。
借助照明弹的光芒,钟虎果然发现大批越军正向山顶移动。他立即打出三个短点射示警。李海欣再次呼叫炮火支援,但狡猾的越军已开始撤退,这次炮击效果有限。苏景舟判断越军可能退至南侧山脚的溶洞集结,因夜间不利出击,只能加强防御等待天亮。
6月的云南,清晨来得格外早。天刚蒙蒙亮,越军就在炮火掩护下发起强攻。约60名特工以多梯队阵型向山顶冲锋。激战中,董疆水等三名战士牺牲,两人负伤。苏景舟指挥战士们用手榴弹阻击,在炮兵支援下击退了第一次进攻。但在第二次进攻中,苏景舟和高奔川不幸中弹牺牲。
危急关头,钟虎接替指挥。他发现越军利用弹坑分散前进,常规火力难以奏效。于是制定新战术:先用手榴弹将敌逼退至山腰下方,再呼叫炮火覆盖。当越军再次冲锋时,战士们集中投掷手榴弹,迫使敌人撤退。钟虎立即发射信号弹,炮兵部队的燃烧弹瞬间将山坡变成火海,十余名越军在烈焰中挣扎逃窜。
上午10时,战斗渐息。增援部队赶到后,在搜索中发现被烧焦的越军尸体和特制装备,证实了这是支特工部队。这场142高地阻击战,展现了解放军战士的英勇与智慧,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边疆的安全。
发布于:天津市尚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